小孩子的“大”问题家长如何应对?
上个月,童行开展了一项【文章主题】征集活动,收到大家4000+的投票,以及大家几十条的留言分享。非常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在大家的投票中,排名首位的是儿童思维引导。细心的童学都发现了,最近教研团队的好几位小伙伴都对此话题做了相关分享。
在今天的文章里,作者通过与自己女儿的问题互动来带领大家一起学会巧妙地应对孩子们奇思妙想的问题,并且将这一过程当做培养孩子思维的一个途径。
“妈妈,时间是什么?时间会回去吗?”
“妈妈,太阳会死吗?”
“妈妈,我做梦的时候还存在吗?”
......
我5岁半女儿向我抛出了一系列让我难以招架的问题。
很多家长都很熟悉这种情况,也都有疑问,到底应该如何回答孩子的这些“大”问题呢?
天生的哲学家
对4-5岁的孩子来说,世界是全新的,让他充满了惊奇,这和原始人类面对世界的惊奇状态类似。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惊奇是哲学的起源。从这一点上说,孩子们可以被称为天然的哲学家。
由于惊奇,孩子开始思考,开始提出关于事物本质的问题,开始进入问题爆发期。
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神奇’问题?
家长觉得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大致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这些问题本来就没有正确答案,有很多是哲学本质的问题,家长自己也没有思考过;
有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譬如:“人为什么不会飞?”家长需要花时间查一查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
事实上,家长总是试图用科学的知识和严谨的表述来回答学龄前孩子的“大”问题是不合适的。这些科学的解释涉及了太多的新概念和陌生的知识,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只是被一堆不懂的词汇和概念堵住了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索。
家长到底如何接住孩子的‘神奇’问题呢?
有些家长会给出简单粗暴的解释。譬如,因为人天生就长成这样,就是不会飞,就好像鸟天生就会飞,但是不会游泳一样……
甚至有的家长会尴尬的转移话题,粗暴地摆脱这个困境。
也有一些家长懂得把问题丢回给孩子:“那你觉得为什么呢?”
但经常的情况是,孩子会回答:“我不知道啊,才会问妈妈。”
到了这一步应该怎么办?有没有更好的应对办法呢?
好消息是有~
区分知识和思考
首先我们要能够明白,知识和思考是两件事。
知识相对客观,是可以被验证或证伪的;
思考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可以是发散的。
在思考的初级阶段,不需要关注准确性和标准性,重要的是能够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设。
譬如,当家长把问题丢回给孩子,孩子回答说“我不知道”的时候。其实孩子心里想的是一个模糊的答案,而且孩子认为只有成人才会知道这个答案,而自己是没办法知道的,除非成人告诉他。
这是一种需要纠正的思维坏习惯,我们要培养孩子自己去积极思考,认识到自己的思考也是有价值的,要相信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知道这种能力是受到重视的。
发散思维
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不需要知道,你只需要去想,随便想象,去创造,告诉我一个可能的解释。
经过鼓励和练习,孩子的思维就可以被激活,敢于去冒险去想象,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锻炼。
小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很强,充满了不受限制的神奇想象,这其实是成人需要跟孩子学习的。
一起和孩子去想象多种不同的可能性和假设吧。也许你会从中发现诗歌的意境,童话的多彩,哲理的深刻,以及思考的乐趣。
科学思维
接下来,家长可以和孩子从不同的解释中选择1-2个适合的假设出来,教孩子如何找办法去验证,一起思考能够验证的各种方法,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去解释和验证的。
这是最初科学思维的锻炼:提出假设,并想办法收集信息,进行验证。
讲一个小故事。
费曼小时候和爸爸在森林里散步,爸爸让他注意一只鸟,然后告诉他这只鸟不同语言的名字,(其实那些奇怪的名字都是费曼爸爸自己编的),他告诉费曼:“你仅仅是知道了这些名字不代表你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
于是费曼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费曼爸爸引导他仔细观察这只鸟的举动,譬如看到鸟儿在啄自己的羽毛时,问费曼:“它为什么要这样做?”
费曼提出假设:“大概是它飞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然后爸爸问他:“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多地啄羽毛,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缓下来了......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毛的次数要更多。”经过观察和统计,结果证明无论是刚飞完还是休息时,鸟儿啄毛的次数一样多,费曼提出的假设是不对的。于是他们继续思考第二个假设……
思维方式
对小孩子来说,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思考的过程是最重要的,不要去追求孩子记住了几个新的概念,记住了多少知识点,纠结于验证的方法和得出结论是不是科学等等。
家长请放弃自己的完美主义和寻求绝对正确答案倾向。我们要明白,学龄前孩子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没有知识概念体系可以用来构建这些新的知识和概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其实正是鼓励孩子敢于去思考,善于发散,对自己的思考能力有信心,能够熟悉科学思维方式,能够提出多种假设并去验证的思维方式。
心灵需求
家长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孩子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孩子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和需求是什么?是恐惧?还是欲望?孩子正处于什么心理状态,有什么心灵的需求?
认识自我
在和孩子一起思考对话的过程中,家长还应该注意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方向,帮助孩子认识这个独特的自己。
试试看吧,和孩子一起体会思考的乐趣,欢迎告诉我们你孩子的各种“大”问题和奇思妙想。
12
刘琼
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
儿童哲学大师奥斯卡在华代言人
法国里昂商学院硕士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想要学习更多实用的教养知识,请点击这里温习~~
↓↓↓